安泽配资 拥有被讨厌的勇气,可以试试这7件事_进行_评价_因为
在人际交往中,我们常常会担心被Ta人所讨厌,这种担忧可能出现在三个不同的阶段。第一个阶段是“被讨厌”预警,即每次选择或作出决定前,担心自己的决定会让Ta人心生讨厌,例如聚餐时因担心口味差异引发同伴讨厌,于是下意识模仿同伴选择菜品。
第二个阶段是“被讨厌”的实体化冲击,即被Ta人当面指出“我很讨厌你”,例如同事在部门会议中指出“你的工作真的很差劲”,当面的否定就像是强烈的聚光灯将我们置于尴尬的中心,从而一时不知如何回应。
第三个阶段是反复拆解“被讨厌”,即因为Ta人当面指出的讨厌,在事后复盘时陷入思维反刍,难以释怀。例如将三年前的社交失误放在意识的“显微镜”下反复观察,因为害怕被再次讨厌而远离社交,从而失去面对“被讨厌”的勇气。
展开剩余88%无论是哪个阶段,“被讨厌”常会让我们陷入到“我是不是真的很糟糕?我是不是真的很差劲?”的自我内耗中。
我们不断咀嚼着那些负面的想法,可能会导致负面情绪不断加剧,最终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,那么面对不同阶段的“被讨厌”,我们该如何拥有被讨厌的勇气呢,不妨试试以下方法。
在做出选择前,我们常常会心生顾虑,害怕这么做Ta人会因此讨厌我们,进而影响到彼此之间的关系,这种“被讨厌”的担忧如同无形的枷锁,限制了我们自由做出选择的勇气,导致我们每次选择前都要反复犹豫,从而错失机会,影响我们未来的职业发展。
我们可以将抽象的害怕转化为具体的文字,不将害怕无限的扩大化,而是通过文字暴露出“灾难化想象”的非理性。在行动前写下具体担忧,采用“事件-害怕-最坏结果-是否可以接受最坏结果”的模板。
我们常常害怕因为观点的不同引来Ta人讨厌,所以每次发表观点或提出建议前总是心里打鼓,“Ta会不会因为我提出更改而讨厌我?”“我要不还是不说了,万一Ta因此讨厌我怎么办?”久而久之你习惯了附和Ta人观点,一次又一次地放弃发言。
但因为想要避免“被讨厌”而放弃自己的观点,一定会得到最完美的结果吗?不,因为不知道你有不同的想法,久而久之可能会使Ta人完全忽略你的感受,你的一次次放弃很有可能会埋下你们之间的关系隐患。
其实现实生活中,没有人会和我们的想法百分百的相同,即使是最亲近的人,也不会百分百的认可我们的观点。所以在发表自己的想法或做出决策前,我们可以先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属于自己的“心理止损点”。
我们可以提前预设可承受的负面评价阈值,将可能承担的风险进行量化,例如在公开发表观点前告诉自己,即使有4个人嘲笑我的想法幼稚,但只要有6个人从中受益那这个观点就值得被提出。
被Ta人当面说出“讨厌我们”的原因有多种,比如你们同时竞争一个岗位,或者Ta讨厌你的一些行为习惯,或者只是今天心情不好,所以看到你穿彩色裙子就很讨厌你。
有些讨厌是有原因的,但有些讨厌是没有什么原因的,例如有的人可能见你第一面就讨厌你了,那我们要对所有的讨厌都做出回应吗?不,我们并非要对每种讨厌都作出回应,而是有选择性的面对。
当Ta人提到讨厌我们的原因时,我们可以将“被讨厌”进行评级,将负面评价分为:A级(涉及违法犯罪或道德问题)、B级(价值观差异)、C级(情绪发泄)。
仅对A级评价进行反思,而B级和C级根据关系亲密度分级回应,例如面对陌生人/同事(低亲密),不和其争论,只切割责任归属,而面对朋友/家人(中高亲密),待双方冷静下来进行沟通,询问其缘由,将攻击性词汇转化为需求探索。
当然即使我们做好万全的准备,在面对讨厌时,我们都有可能会因为冲击过大而一蹶不振,这时我们可以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,早日走出“被讨厌”的困境。
当Ta人当面直接指责你“你很讨厌”时,这种攻击性语言会瞬间触发我们情绪波动,我们会因为受到Ta人的不好评价而难过,陷入自我怀疑,甚至可能会在冲动之下做出令自己后悔的行为,例如进行言语攻击或者发生肢体冲突,这时我们可以尝试构建属于我们自己的止损机制——积极的心理暗示+设置止损动作。
在听到对方的评价后,立即在内心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。比如,在心里默念:“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,这只是Ta个人的片面看法,并不能定义我。”这种自我暗示能够帮助我们迅速稳定情绪,从而减少对方话语对你的负面影响。
我们也可以同时设置一些止损动作,阻止自己因头脑发热而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,例如当同事说“你很讨厌”时,为避免出现一些冲动行为,可以离开工位冲杯咖啡冷静一下,并在之后对当时这个止损动作带来的效果进行评估。
Ta人是否喜欢你,往往取决于Ta人的情绪状态、价值观或利益立场,而非你自身的“对错”。而Ta人讨厌我们的原因也是多种的,可能是因为立场冲突,也可能是无意冒犯,甚至可能是毫无缘由的。比如你拒绝帮同事加班做Ta的方案,而被同事抱怨自私,但维护个人休息时间是我们的正当权利。
Ta人对我们的讨厌是Ta人的课题,如果我们被Ta人的讨厌拖住步伐,将会一次次的放弃自我成长,从而停滞不前。
如果想要走出“被讨厌”的困境,我们可以尝试归还Ta人的课题包裹,用 “课题分离三问”自我复盘,防止陷入自我怀疑。例如同事A因为我每次比Ta提交方案的时间早,所以在下午茶时间走到我的工位对我说“Ta很讨厌我”,这时我可以根据以上事件写下三个问题的答案。
1.Ta的‘讨厌’是针对我的行为,还是发泄情绪?
针对我每次早交方案的行为。
2.如果我改变自己迎合Ta,会让我失去什么?
我会因为拖延时间,影响其Ta工作进度,从而影响我的工作效率和心情。
3.未来遇到同样场景,我的底线应对方式是什么?
如果因为要消除Ta对我的讨厌,我要改变我习惯已久的行为模式,只要我的行为没有危害到Ta人,那我选择忽视Ta的讨厌,从而保持自己的节奏。
当被人讨厌时,我们极容易因此陷入自我怀疑,这时坚实可靠的的亲友团就像一面护盾,竖立在我们与外界纷扰之间,帮助我们抵御负面情绪的侵袭。Ta们熟悉你的优点和长处,能够跳出情绪漩涡,提供更客观全面的视角,帮助你正确认识自己,而非一直困在“被讨厌”的泥潭之中。
为避免“被讨厌”带给我们的情绪危机,我们可以建立健康的支持系统,首先明确哪些人是你信任和支持的,在这个基础上找到1-2个能理性反馈的伙伴(如家人、挚友),在受挫时寻求Ta们的客观视角。例如:“同事A说我太强势,你觉得我的沟通方式需要调整吗?”。
在现实生活中“被讨厌”是在所难免的,与其被动置身于“被讨厌”,我们不如主动且有意识地将自己置身于可能会引发Ta人讨厌的场景,从而逐步打破内心对“被讨厌”的恐惧壁垒,更从容且自由的享受生活。
我们可以对“被讨厌”进行脱敏练习,主动在小事中将自己暴露于“被讨厌”的场景。例如:公开表达与多数人不同的观点,或者主动提出想要换到窗边的座位。
但需要注意的是:拥有“被讨厌的勇气”并非是鼓励大家刻意激怒Ta人,而是在一次次的练习中更加坚定自我,在自己的心理止损点内坦然接受Ta人对自己产生的负面评价。
其实真正危险的不是“被讨厌”,而是我们为逃避“被讨厌”不断消耗的自我生命力。我们承认“被讨厌”的存在,并非是认同对方的批判,而是认识到Ta人的想法如同天气,我们无法控制阴晴,却能决定是否带伞前行,那么自我肯定和自我接纳便是我们最强有力保护伞。
【安慰记,用心理学zhào着你!抱团取暖加入成长群,深度探索开启咨询之旅 】
🟢同名公号:安慰记心理(不定期送书、抽奖)
🌲回树洞 体验免费心理树洞,专业树洞咨询师1V1回复
🦄回解梦 参与科学地解梦,限时免费中
🧭回指南 免费得[心理咨询使用指南]、[伴侣咨询指南]
发布于:北京市胜宇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